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资讯

千年云冈 般若生辉——郑勤砚作品展点亮云冈美术馆



2025-05-15来源:

2025年5月13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与云冈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委宣传部、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山西省灵岩云冈石窟保护基金会、大同云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支持的“般若——郑勤砚作品展”在山西大同云冈美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共展出郑勤砚教授的百余件重要作品,集中呈现她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指引下,为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让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内涵,以独特艺术视角,呈现传统与创新交融的视觉盛宴。

通过作品与云冈石窟、云居寺经典文物之间的跨时空对话,展现郑勤砚教授对“般若”内涵与文化传承的独特理解与个人化表达。作品涵盖大型书法长卷、融合北碑风格的系列组画及多件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传统与当代、理性与灵性、造像与笔墨之间的有机融合。展览不仅构建出一场视觉与思想并重的艺术交响,也生动展现了中华美学中“禅意”与“匠心”的交融之美。作为郑勤砚教授的重要个展,“般若”既是其艺术探索与学术积累的集中呈现,更是一场以艺术语言回应生命本质、对话历史文明的文化之旅。

开幕式嘉宾合影

开幕现场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连辑,大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翟永清,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曾来德,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高教出版社原党委副书记刘立国,文物出版社社长张自成,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黄小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勤砚,《光明日报》文艺部美术评论版主编张玉梅,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主任张贮桐,北京房山云居景区公司总经理高秀平,北京授渔计划公益促进中心主任兼秘书长高继辉,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建勇,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云冈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何建国、闫丁,云冈研究院党委委员、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中心主任卢继文,大同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石凤珍,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徐晓梅,太原师范学院美术与影视学院院长常晓君,大同市文物局副局长王伟,大同市云州区副区长张伟莉,大同美术馆馆长高射等出席开幕式。

范迪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

展览前言 

范迪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

郑勤砚有充分的艺术秉赋,业精于勤,慧质兰心,求文雅古意,博采众长。观其画作,既有以心造境、充满文人画传统意味的山水,更有以情入境、别开生面的花鸟。她笔下的花卉草木,既得自于对自然生命的感受,更是参禅悟道、于静穆中感怀生命的吟咏,布局造型都不落凡俗,直取“一花一木一世界”的情境,在笔墨和赋彩上意随自然,勾画点染间如用心呵护花木的存在,不忍惊扰它们的世界。她将花木形象置放于大片空自之中,以“没骨”笔法塑造形象,以淡雅之色渲染气息,画出木之仪态,叶之神情,花之容貌,在意境上充分体现出“禅宗”对事物的态度,画出可视可感的生命气象。一种恬静、虔诚的精神注入笔,化为满幅的清风与流韵。

本次展览以“般若”智慧为核心,通过艺术家的书画创作与云冈石窟、云居寺经典文物的古今对话,构成跨越时空的文化关联,为观众呈现中华艺术中“禅意”与“匠心”的交融之美。她始终秉持着一种“墨中见禅”的理念,云无形却能承载雨雪雷霆,心无相却能容纳悲喜万象,由此呈现出空灵澄净的艺术风格,引导观者深入思考艺术与自然、心灵与世界之间的深层关系。

当180米长的绢本长卷心经作品高悬呈现于“心迹”空间中时,观众需举头仰望,环绕其四周进行全方位观赏,以此突破了常规读图的局限,构建作者与观众通过“心经”共鸣的无限可能。此长卷使用行、草、隶等多种书体,在传统绢本柔软的材质里破障拓境,传递坚韧不拔的力量与空灵优游的艺格。

在作品《光明境》中,将一整部《金刚经》书写成宝塔的形制,密密麻麻的文字书散发着“般若”之光,文明的密码塑成庄重的塔身,在笔墨上整体优雅从容不激不厉,点画精到遒润一笔不苟,结体宽博自然,淡然之意趣跃然纸上,以超然写意契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境界。

郑勤砚以“般若”为精神内核的创作实践,既是对云冈千年造像艺术基因的当代解码,亦是对东方绘画文脉的创造性传续。其笔下墨色交融处,可见佛光流转的澄明之境;线条纵横间,暗藏石窟造像的筋骨气象。她以现代视角重释传统宗教美学的精神图谱,将壁画斑驳的时空肌理转化为绢纺上的诗意叙事,令沉静千年的佛影在当代的线构与墨层中浮现出隐约的视象与彩影,传递出"般若"的深意。此展不仅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美学对话,更以“笔墨当随时代”的自觉,为中华文化遗产的活化作出了充满哲思与温度的践行。

开幕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宣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贺信

尊敬的各位嘉宾、领导、艺术界同仁们:

最美人间五月天,不负春光与时行。今天大家齐聚世界遗产云冈石窟,在云冈美术馆共同见证郑勤砚教授的个展“般若”开幕。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科的中坚力量,郑勤砚教授多年深耕少儿美术教育研究,成果丰厚;作为在艺术领域深植中华优秀传统并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家,她的作品与云冈的丰厚遗产进行了古今对接,用艺术化的当代语言从新的角度阐释云冈的雕刻艺术,呈现传统与创新交融的视觉盛宴。

2025年5月11日正逢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考察五周年之际,“般若——郑勤砚作品展”以独特的方式呼应了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切,通过书画创作与云冈石窟等经典文物的对话,让观众感受云冈石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艺术的形式推动云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虽然本次我因外出访问无法亲临现场,但是看到大量新作图时,依然激动不已。其中不乏大尺幅构图别致、心思缜密、笔力劲道的《大自在》《如风过》《光明境》等作品,令我很想亲临现场仔细观赏作品尽精微的细节和致广大的张力。《光明境》系列作品将书法文字以点成线、以点成面,进行组合和诠释,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慈悲、智慧、平和等精神力量,这些由字组成的当代视觉图像,无不让人看到背后坚毅的力量和平和强大的精神能量。让我们从留白的字里行间,望见多民族共绘的星河和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这类创作代表着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文明根脉中寻找应对现代性挑战的智慧,其艺术实践为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提供了独特的风格样式。

这是云冈的风骨,是般若的力量!更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实践!值此展览开幕之际,我谨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向云冈研究院的学术慧眼和创新精神致敬,向策展与布展团队的工作人员致谢,更向郑勤砚教授始终立足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进行艺术探索和以美育人的学术品格表达我的敬意。

祝贺本次展览开幕!千年云冈,般若生辉,愿每个人都能从拈花一笑中获得力量和智慧!

林茂

2025年5月13日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主持开幕式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主持开幕式,并在致辞中表示,云冈研究院始终致力于推动文物研究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未来我们也将持续支持类似具有文化深度与学术价值的艺术探索。感谢郑勤砚教授的倾力创作,她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文化感悟,深入挖掘云冈石窟、云居寺等历史资源,构建出一套富于哲思与审美张力的艺术语言。她的作品不仅让人感受到“般若”智慧的澄明与包容,也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柔韧与广博。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艺术家的笔下,古老的石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民族与世界的重要桥梁。

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建勇致辞

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建勇认为,云冈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生动见证,其艺术魅力跨越千年,至今仍熠熠生辉。“般若——郑勤砚作品展”正是护好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实践。期待今后能与中央美术学院在文化遗产研究、艺术创作、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携手并进,共同书写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创作融合发展的新篇章,让云冈石窟这一人类文明瑰宝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连辑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连辑在致辞中说到:“这是我第二次参加郑勤砚教授的艺术展览。与上一次相比,这次的展览内容更为丰富,也带给我更深的感动:首先,郑教授不仅外貌优雅,更注重日常仪容的得体,这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态度令人感动;其次,作为一位学术造诣深厚、成果丰硕的教授,她始终低调、平和,这种谦逊的力量让我深受启发;第三,她对佛教艺术、美术史等领域拥有深入而独到的研究和理解,这种广博的学术积累令人敬佩;第四,在浮躁、快节奏的当代,她依然能够静心专注于其艺术世界,不被外界干扰,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致辞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致辞时认为,郑勤砚教授的创作充分利用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古迹,实现在经济、社会、教育及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等各方面的价值。当今世界是高科技人才竞争的时代,新一代人才所需的创造力与审美素养密不可分,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像郑教授一样,通过创造性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美育教育开辟崭新天地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期待中国艺术家以更自信的姿态参与全球文化治理,架起更多文明对话的桥梁;通过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强化国家软实力,为实现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勤砚感动致谢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勤砚首先感谢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培养,和云冈研究院提供的展示平台。她解读道,展览名为“般若”,意为智慧,这是每个人努力追求的境界。在此展览背后则是无数智者智慧的结晶。“每次站在云冈石窟前,我总会被一种深邃的寂静击中。那些岩壁上的佛陀,低眉垂目,仿佛在无声地传递着般若’的智慧——那是超越言语的觉悟,是看透生命本质的清澈。我的笔墨或许也能成为另一种凿刀,去雕刻心中的信仰。云无形,却能承载雨雪雷霆;心无相,却可容纳悲喜万象。‘般若’是所有为此展付出辛勤汗水、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所有人智慧的集中展现,它不在高深的文辞中,而在每一个人平凡的生命里。我用一颗赤子之心致敬千年云冈,般若生辉,感恩有您。”

大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翟永清宣布展览开幕

捐赠现场

郑勤砚向云冈研究院捐赠其作品《大吉祥经》、《大自在》,刘建勇代表云冈研究院接受捐赠,同时向郑勤砚颁发《收藏证书》。

嘉宾观展现场

开幕当日,在云冈美术馆举办“般若——郑勤砚作品展”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主持。

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嘉宾发言集锦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

当艺术创新扎根民族文化基因时,反而能获得更广泛的国际共鸣。郑勤砚教授既未刻意迎合西方审美范式,也未陷入符号化表达的窠臼,而是以“般若”这一东方哲思为核心,构建起跨文化的理解通道。这种“以古释今”的创新背后,是坚定而不狭隘的文化自信。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文化正在经历从"文物保护"到"文化创生"的范式转变。令人振奋的是,这种创新也在重塑文化消费的群体结构。展览吸引大量年轻观众沉浸于禅意空间,证明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完全能够赢得新时代的价值认同。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连辑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连辑:

第一,郑勤砚教授的展览在某种意义上打通了东西部文化的历史脉络。她来自西北,而西北正是佛教艺术东传的重要通道,后北魏迁都平城(今大同),才有了云冈石窟的艺术基础。郑教授正是这一历史文化走廊的传承者,她的研究与创作延续了这段历史文脉。其次,佛教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它同时承载着教育、教化和艺术审美等多重功能。在古代,很多知识的传播正是通过寺院完成的,佛教艺术也深度融合了世俗艺术的表达。在郑教授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她以书法造像,以蝇头小楷写经刻像,这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她个人修身、修心的过程。第三,展览本身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艺术展示,更是一种文化成果的呈现,是郑教授长期学术积淀和精神修为的集中体现。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曾来德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曾来德:

这次展览以艺术与宗教的深度互动为核心,构建了一个“以艺悟道、以道润艺”的创造性场域。郑勤砚教授通过传统佛教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展现了“艺术宗教化”与“宗教艺术化”的双向融合:既以艺术承载宗教精神,又以宗教滋养艺术创新。这不仅是对传统宗教艺术的致敬,更是一次对现代艺术与宗教关系的创新探索,为当下文化发展、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和超越功利的精神回归提供了重要启示。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

本次展览是云冈研究院系列策划中的重要一环,以“般若”为题,取自郑勤砚教授作品中的核心意象,寓意着通向智慧的精神境界。要达到“般若”,需内心澄明、静中生慧,正如郑教授的创作所呈现的那样——作品与人格融为一体,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魅力。展览落地云冈研究院,契合云岗研究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使命。希望通过这样的艺术呈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尤其重视儿童美术教育的普及。我们也深信,美育应从儿童抓起,这正是郑教授作品的又一重要价值所在。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立国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立国:

郑勤砚教授的书画展不仅展现了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相比之下,她更看重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也希望郑教授能将每次展出的作品系统整理、编辑成册,使更多孩子能够阅读、学习,通过优秀作品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实质。让传统文化在滋养心灵中发挥作用,助力孩子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

郑勤砚教授此次以“般若”为主题的展览,恰逢总书记考察云冈石窟五周年,选址与时机都具有重要意义。展览汇集了郑教授近年来围绕佛教经典与宗教人物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展现出她深厚的艺术修养与文化思考。作为我国美术教育领域的重要学者,郑教授长期致力于少儿美育及中国画、书法的创作与研究。本次展览不仅体现了她在艺术探索中的成果,也以独特的视觉语言回应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转化与弘扬。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黄小峰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黄小峰:

首次目睹郑勤砚教授的展览作品是在微信推送上,但当我亲临现场端详时,仍颇觉惊讶与震撼,仿佛压缩于手机薄屏中的空间与气场数倍涌现扑面而来。作为中国古代美术的研究者,我认为郑教授艺术的可爱之处,在于其对古典视觉艺术精华与当代书画的形式融合,以及敬畏古心的纯粹状态。譬如她比照摩崖石刻而作、琳琅悬于大厅中央的汉字装置,让人联想古代画匠在峭壁上刻佛经的恒心与毅力。此外,郑教授身为女性文人,也是教育名师,不仅醉心探索多样媒介,也贵在追求佛教境界,故非常自豪能与郑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共事,期待郑教授今后可以贡献更多精品力作。

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徐晓梅

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徐晓梅:

观看郑勤砚教授的展览,深受震撼,这种震撼并非源于宏大场景,而在于她在细腻精巧中展现出的深厚艺术修养。她以绘画描绘佛像,又以书法文字构建金塔,将图像与文字融于一体,令人印象深刻。这种融合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智慧,也体现了女性艺术家特有的细腻与包容。她的作品中有一幅描绘她与孩子们上课的场景,传达出温暖柔和、教书育人的情怀,令人动容。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欣赏与学习。

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主任张贮桐

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主任张贮桐:

此次展览,我们带来了房山云居寺的重要文化资料,云居寺自隋代以来,历经六朝,是中国石刻金文文化的重要传承地。郑勤砚教授去年在云居寺石经博物馆的展览广受欢迎,此次展览将两处文物巧妙结合,展现出新的意境和面貌。未来我们希望借助云冈在文物保护和研究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云居寺的文保水平和展陈能力,砥砺前行,促进中国传统石经文物的传承与活化。

太原师范学院美术与影视学院院长常晓君

太原师范学院美术与影视学院院长常晓君:

郑勤砚老师的这次展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表达的一个生动案例。通过将佛教造像与中国文字融合,郑老师开创出独特的艺术语言,实现了形式与内涵的高度统一。既传达传统文化精神,又展现深厚人文情怀。这种艺术探索不仅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社会美育意义,在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我认为这是一次极具教育价值和文化引导意义的展览。

部分展出作品

智慧彼岸 纸本拓片  63cm×129cm 2023年

乘象飞波  纸本设色  210cm ×417cm  2025年

云象踏琼 纸本设色  136cm×278 cm   2025年

(左)大自在 绢本墨色   72cm×135cm  2025年(右)如风过 纸本墨色 72cm×135 cm  2025年

(左)光明境 纸本设墨 88cm×240 cm   2025年 (右)宝塔金刚经 纸本设墨 101cm×300cm 2025年

树下对画 纸本墨色   69cm×120cm  2025年

大吉祥经 纸本墨色  72cm ×132cm 2025年

禅的容颜 纸本设色 100cm×65cm 2020 年

逍遥云天 金箔设色  50cm×50 cm  2024年

拈花一笑 金箔设色 50cm×50 cm 2024年

空无我  纸本设墨  65cm×95cm  2025年

传承 纸本 设色 125cm×250 cm  2025年 

展览现场

自5月1日开展以来,“般若:郑勤砚作品展”每天平均有一万多人次观展,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展览将展至2025年8月28日。

郑勤砚

郑勤砚,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艺术学院做访问学者,在国内外举办个人作品展十余次。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著作9部,有《中国美术教育史略》《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思想》《外国美术教育史》等,编译少儿艺术图书200余册,在美术教育领域具有广泛影响。

郑勤砚多次举办作品展览:2025年于北京东岳美术馆举办“树的故事——郑勤砚和Niamh Cunningham瑞莲(爱尔兰)的艺术联展”,2024年于北京云居寺石经博物馆举办“云起时——郑勤砚云居文化书画作品展”,2023年于北京银帝艺术馆举办“水云间——郑勤砚作品展”,2022年于北京东岳美术馆举办“锦绣中国——郑勤砚作品展”,2019年于北京东岳美术馆举办“桃李不言——常锐伦、郑勤砚师生作品展”,2017年于北京东岳美术馆举办“动静之间——郑勤砚与玛丽贝丝的艺术对话”,2015年于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禅悦之美——郑勤砚作品展”,2012年于芝加哥亚洲艺术研究所举办“禅的容颜——郑勤砚纸上作品展”。

“般若——郑勤砚作品展”

“般若——郑勤砚作品展”

主办单位 :

中央美术学院,云冈研究院

支持单位 :

中共房山区委宣传部

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

山西省灵岩云冈石窟保护基金会

大同云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展 期 :

2025年5月1日—8月28日

展览地点

云冈美术馆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