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来源: 艺术中国 |
2025年5月15日上午,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中国花釉陶瓷艺术作品巡展(景德镇站)”在景德镇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指导,北京城市学院与北京陶瓷艺术馆主办,北京城市学院文化遗产学部与景德镇美术馆共同承办,是该项目继桂林站之后的第二站。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国多所艺术院校与研究机构的参展作品,旨在通过花釉陶瓷艺术的集中展示,推动中国传统工艺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与交流。 嘉宾合影 瓷都迎客,花釉再现千年文脉 开幕式由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景德镇美术馆党支部书记岳峻主持。国家艺术基金中国花釉陶瓷艺术作品巡展项目负责人、北京城市学院文化遗产学部文物与博物馆学教研室主任李冰介绍展览筹备情况,指出本次巡展共汇聚63位艺术家83件(组)作品,涵盖瓷板画、雕塑、装置等多种表现形式,分设“传承经典”“匠心妙想”“边界融合”三大展览板块,系统呈现中国花釉陶瓷艺术从传统样式向当代表达的多维进程。 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景德镇美术馆党支部书记岳峻主持开幕式 本次展览项目负责人、北京城市学院文化遗产学部文物与博物馆学教研室主任李冰介绍展览筹备情况 北京陶瓷艺术馆馆长陈美霞致辞 北京陶瓷艺术馆馆长陈美霞在致辞中强调,花釉陶瓷作为中华陶瓷艺术体系中兼具美学价值与工艺复杂性的典型门类,其釉色语言与哲学内涵展现了中国工艺美术的独特气质。本次巡展不仅是馆方履行文化使命的积极实践,也为当代观众提供了通向陶瓷世界的美学窗口。 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公共艺术艺委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吕品昌致辞 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公共艺术艺委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吕品昌表示,花釉艺术中那种不可复制的“窑变之美”,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体现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智慧,更昭示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勇气。他指出,此次展览不仅是对陶瓷艺术传统的回望,更应成为面向未来的创造起点。期待以展览为契机,与全国艺术院校和研究机构深化合作,共同构建陶瓷艺术教育的创新共同体——让传统技艺走进现代课堂,让数字科技赋能古老窑火,让青年创想激活千年文脉,真正实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文化愿景。 嘉宾展览启幕 随后,吕品昌、董博、郑宁、朱乐耕、岳峻、陈美霞六位嘉宾共同为展览启幕,现场掌声雷动,气氛热烈。与会嘉宾随后合影留念,并一同参观展厅,深入体验釉彩之美。 专家学者云集,共话陶瓷美学 本次开幕当日,出席嘉宾包括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公共艺术艺委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吕品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董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朱乐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郑宁,以及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景德镇美术馆党支部书记岳峻等来自高校、行业协会与美术机构的重要代表。此外,北京陶瓷艺术馆馆长陈美霞,北京城市学院文化遗产学部主任陈秋荣,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副主任王文萧,文物与博物院学教研室主任李冰,以及项目参与教师代表共同出席开幕式并参与后续研讨。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教师及博士,连同多位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及非遗传承人,也共同参与了现场交流与展览导览。此次展览在凝聚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高校、专业机构与陶瓷产业间的沟通协作,体现了花釉陶瓷艺术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研究价值与推广潜力。 展览现场 学术研讨,拓展陶瓷理论维度 在展览开幕式后,由主办方于景德镇美术馆一楼多媒体厅组织召开了“花釉陶瓷的传统延续与当代表达”专题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北京城市学院文化遗产学部李冰教授主持,围绕花釉陶瓷艺术的创作理念、理论建构、传播策略与未来方向,展开了多维度、深层次的探讨。 研讨会现场 郑冬梅(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实验艺术教研室主任 )以《生命瞬间·花落花开》为题,分享了其以花卉为灵感、融合陶瓷与木材、玻璃等多种媒材的综合材料雕塑创作思路。她强调花釉语言在表达生命流转、情绪抒发与材料实验方面的独特魅力,体现出当代表达中对自然诗意的持续探索。 刘君湘(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则以《中国陶瓷史里的花釉》为题,从历史文献与工艺脉络入手,系统梳理花釉的工艺价值与文化谱系,并对当下花釉陶瓷的再定义提出新见解,强调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潜能与文化重塑功能。 作为特邀评论嘉宾,朱乐耕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本次展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展览整体策划体系完备、艺术面貌丰富,既涵盖传统技艺的传承,也体现出当代语言的多样探索,真正呈现出“广”“深”“新”兼具的艺术特征。 岳峻馆长(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景德镇美术馆党支部书记 )则从美术馆公共文化职能出发,指出花釉艺术是中国陶瓷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美学思想的鲜活载体。美术馆将持续致力于推动传统工艺资源的当代表达与国际传播,为构建陶瓷文化自信提供公共平台与策展支撑。 陈美霞馆长(北京陶瓷艺术馆馆长)则结合展览现场作品,讨论了花釉陶瓷在艺术教育体系中的引导价值,强调将“材料—工艺—文化”融合于产教体系,是当代高校推动陶瓷艺术创新的关键路径。 陈秋荣教授(北京城市学院文化遗产学部主任)从策展视角出发,全面梳理了展览的策划理念与实施流程,指出本次展览不仅是一场艺术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是跨学科协同与艺术教育实践的一次集中检验,期待以此为契机推动全国陶瓷艺术高校之间更深入的对话与协作。 王文萧副教授(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副主任)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探讨花釉陶瓷如何通过视觉叙事、媒介融合与展览策划实现更广泛的公共传播,强调高校在推动传统陶瓷工艺现代转化中的引领作用。 此外,王婧宇、聂张成、邵颖、晋文、孙乐欢、李宏伟、林军等多位与会专家学者也积极参与自由发言,就花釉陶瓷的教育体系建构、青年人才培育、文化传播路径等议题建言献策,体现出艺术实践与学术研究在当代表达中的高度融合。本次研讨会展现了以“学术推动艺术,艺术反哺教育”为核心的良性互动机制,也为中国花釉陶瓷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识支持与路径启示。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5日,期间还将举办高校观摩、公众导览、花釉体验等系列公教活动。主办方希望通过本次巡展,激发更多青年陶艺创作者的思考与实践热情,在“从传统走来”的道路上,探索“向未来走去”的可能性。 未来,该巡展项目还将陆续落地北京、福州等文化重镇,继续以花釉陶瓷为载体,推动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表达,赋能城市文化建设与公共美育事业发展。正如国家艺术基金倡导的那样,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传下去、走出去”。 责任编辑:王洁 |